万灵镇的濑溪河畔有座白马庙,寺庙周围草木葱郁、翠色欲滴,虽只是一座小庙,但如今仍然香火旺盛,附近虔诚淳朴的乡民都愿意来这儿烧香礼佛,祈福求安,说这儿特别灵验。寺庙门前立着一匹高大的石马,虽历经几百年风雨,仍可以看出当年的威武英姿。而每到这儿的香客,在进庙之前,都会先拜一拜这白马。关于这白马,还有一段传奇故事。
传说古时候有个王柱儿,本是个外乡人,不到三岁,父亲染病去世,母亲潘氏一个人抚养他长大,生活自然十分艰辛。但他从小就善良懂事,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也常为周围的乡亲跑腿帮忙,深得大家的喜爱。辛劳的母亲看着他,倒也觉得宽慰。
父亲去世后,为了生计,母亲到万灵一陈姓的官宦人家做长工,到他长大一点,他也就开始帮这家人干活。因为年纪小,他只能干点轻松的活,于是就帮主人喂马。这家主人养有三匹马,都很精壮,一匹棕色,一匹黑色,但他最喜欢的,是那匹纯白的马,毛色纯,性格也温顺,他总是把它打理得干干净净的,主人每次出行都爱骑着它,而王柱儿也总是提前给它吃很多好的麸料,轻轻地抚摩着他,非常的不舍。白马每次出行回来,他又将它梳理干净,再喂它饱饱地吃上一顿。
母亲上了年纪,身体越来越衰弱,不能再做长工了,家庭的重担落在了王柱儿的肩上,他开始在主人家干更多的活,挣得工钱养活母亲和自己。这家主人看他憨厚老实,挺勤快,倒也喜欢他,对他也很关照,除了让他能用工钱养活母亲,闲时还教他识几个字。
由于操劳过度,母亲变得更加体弱多病,后来竟至常年卧病不起。王柱儿因每天要干很多的活,还要照顾母亲,相当劳累,有什么心里话,他就常对着那匹心爱的白马说。别人都笑他自言自语,他却相信白马是可以听懂他说话的,他愿意把白马当成自己的朋友。
又是几个年头过去了,王柱儿长大了,年迈的母亲也终于撑不下去,离开了人世。将母亲下葬后,他和白马的感情更好了。这匹白马好像真能听懂他说话,每次它总是安静地站着,侧耳倾听王柱儿的述说,时不时还转过头看他一眼……
不久,平静的生活被打乱,川东一带闹匪患,很快就要危及到万灵。陈家本是官宦之家,陈老爷一直在组织人顽强抵抗,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,很多青壮年都参加到抵卸匪患的行列中,王柱儿也毅然投身战斗。
在一次战斗中,他们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,但终因实力悬殊,王柱儿身负重伤,被迫和弟兄们撤退,敌军在后面紧追不舍,他们一直退后,黄昏时退到濑溪河上的“遇仙桥”边。此时,恰逢夏季涨洪水,水流湍急,漫过了桥,阻断了王柱儿他们的退路,眼看追兵就在眼前。说时迟,那时快,奔流的河水中现出一匹白马,起初还看不清楚,渐渐地就变得真实了,一匹像他曾经喂养过的那匹白马出现在他面前,马到他面前便屈膝跪地,王柱儿不由自主跨上马。白马毫不犹豫跳进河里,迎着汹涌的洪水奋勇前行,把王柱儿驮过河,驮到一座寺庙前。王柱儿感到疲乏至极,倒地便睡。
一觉醒来,已经是第二天清晨,回想起昨天的事,急寻救命的白马,可是找遍了整个寺庙,均不见白马踪影,问及旁人,周围也没有谁家养有这样的白马,他不禁有些失望,心里更想他曾喂养过的那匹白马。回到庙前,却发现庙门前立着一匹石马,高大雄壮,最奇怪的是石马浑身湿淋淋的,仿佛全身泡过水一般,想到昨天看到白马出水的样子,王柱儿方知是这匹神马救了自己,忙向它磕头致谢。
人们听说了王柱儿的故事,都说那匹石马前来助他,这是座神庙,从此这庙就被称为白马庙了。
(执笔:巫德玲)
白马庙的来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