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灵古镇,虽然历经了风雨沧桑,但仍保留了它的历史风貌。镇街内外,那斑斑驳驳的古寨城垛,那青砖青瓦、朴实素雅的街房民居,那飞檐翘角并有龙蛇鸟兽装饰屋脊的祠宇宅第,无一不散发出它那古老的风韵。特别是大荣寨遗址,见证了沧桑的历史,给人以无尽的遐想。
万灵境内的濑溪河,发源于大足,唐宋时期叫濑婆溪,是古代大足至荣昌、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,溪流流至万灵镇白银石滩,航运受阻,货物必须在这里转船,才可继续航行。宋、明时期,在这里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、住宿和堆放货物的店铺,并形成水码头。嘉庆元年(1796年),川东白莲教领袖徐天德首举义旗,在太平寨山下的亭子铺组织白莲教起义。清代嘉庆五年(1800),万灵当地土绅及乡民,为了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,就在当时水码头的四周修砌了城墙,沿墙修了四座城门,即恒升门、日月门、狮子门、太平门,使整个万灵城由四座城门连接的城墙所包围,城内街市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,后又扩建为大荣寨。《管于·乘马》中写道:“凡立国都,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,高毋近旱而用水足,低毋近水而沟防省,因天材、就地利,城廓不必中规矩,道路不必中准绳……”大荣寨依山势层层叠叠布置,从山上缓慢而下,直达濑溪河。悠悠的走在古寨内,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干净光滑,泛着微波的濑溪河倒映出青光。古城墙,古城门,古寨就这样在濑溪河倒映并晃荡着,暗示着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来处,却都在这世界里四处晃荡。大荣寨的修建充分地表明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利用自然,因势利导将自然环境作为修建基础的重要因素;同时也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;还深刻反映了古代文明的璀璨和集中表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。这里传统的建筑格局和淳朴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。因为此地是大足和荣昌的交界,所以取名为“大荣寨”,也含光大、繁荣的意思。
清咸丰九年(1859),云南李永和、兰大顺起义反清。起义军在咸丰十年冬月29日,占领了荣昌县城。在这前后,万灵的士绅更加恐慌,急忙捐钱捐粮补修大荣寨,组训民团,以谋抵抗。咸丰十一年1月16日,农民军张国福部围攻大荣寨,寨内士绅更是惊恐万状。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,国民党内二警部队败兵流窜万灵企图进寨,民团、乡民凭借大荣寨坚固的城楼固守,避免了一场浩劫。大荣寨由此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寨堡风貌。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,大荣寨的旧貌已经改观,但这座古寨的城墙、城门大体上仍然保存了下来,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历史。
万灵古镇是由城堡发展而来的,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段古寨城墙,全长246米,高3.511米,厚40—50公分。狮子门、日月门依然保持原貌,城门高5米,宽2.6米,插杆石洞尚完好无损,显得斑痕累累,几处尚存的彩绘图案,益增苍凉古趣。古寨身影,倒映河中,令人遐想联翩。200多年过去,大荣寨的旧貌已经模糊依稀,那古朴而傲然耸立的城墙,虽然伤痕累累,但唯有城墙上的老榕树依然新叶吐露。斑驳的城墙上“大荣寨”几个字依然能辨认,却弥漫着无尽的苍凉。城内一条条的老街,一排排的店铺,虽无雕梁画栋,但处处都透露着古香古色的气息。值得一说的是城内这些呈灰白色的房屋里至今还居住有人,弯弯的小街、窄窄的巷道、幽幽的庭院、深深的天井,这些古房屋使得旧貌已经改观的大荣寨依然保留了独有的韵味。
大荣寨随着历史的演进,经历了各个时期的风风雨雨,沉淀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,保存了最朴素的民俗风情文化、最纯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独特的地域魅力。
大荣古寨
(执笔:巫德玲)
上一条:
二十四个望娘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