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历史渊源
中华武术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拳种流派甚多。缠丝拳是属于流传于以路孔镇为主的地方关拳种之一。距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、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掘整理组编写,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《四川武术大全》记载,流行于路孔镇的缠丝拳有蚕门、缠门、缠丝门(残门)等名称,尽管名称、传人、说法各异,但风格相近,都以缠绕化解之技击方法为本。故归为一门(蚕闭门)。
缠丝拳的祖师一般认为是清嘉庆年间江西人黄益川,但由于年代久远,文字疏少,不确定因素也不少。仅黄益川之名就有黄一川、王一穿、王亿川等说,几不可考,除原《四川武术大全》上所说之外,从流传于荣昌蔡系的老拳谱看来,蔡德泉、姚玉堂、何庆山、何武堂、杨为善、王一川,断断续续逆述而上,竟能追溯到全真教龙门派邱长春、王重阳、吕纯阳、王正阳以上,每人俱有详细的生卒日时,授受传袭典故记录在谱。
无论缠丝拳的产生如何,但近代缠丝拳在荣昌地区经过姚玉堂、周吉祥等宗师的艰苦创业,总算有了十分可喜的基础。据于系传人钱鼎文论著《道门缠丝》中说:“姚公豪气干云,疏财仗义,而友朋至交亦是不少。在诸友之协助下购船置器,日纵丝网于珠溪,夜泊渔火于路孔。风里来,雨里去,不仅自给,更时常救济贫困之人。并携群豪于路孔河边结盟聚义社,且亲任龙头大爷。几经艰苦奋斗,终使缠门倍享盛誉于濑溪河流域。姚公亲老近幼,不避亲疏内外而同视以仁。时人相见,常戏称为‘姚打鱼’,而背地里皆尊之为小宋江也。姚公闲来课徒传道,于是远近英杰归附姚公门下者甚众。民国初年,既有蔡文彬、赵文波、吴静洲、赵纯墨、林康周、尹术稀等从之,俱艺业超群而扬名军旅堂会;抗战期间从之习者有姜治军、蔡德泉、潘发武、周开文、谢晖猷、于天沛(余师)等,后皆各开香堂于一方。至今川中、川东、川南一带言技击者多受其惠。于师天沛传斯道于吾辈,前后已数十年矣。余师兄弟等虽大多六七十岁,年长者八旬有余,然各立鸿志克纯祖武,行道四方,竟光先贤遗德而不息。”可见缠丝拳在荣昌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。
二、基本内容
缠丝拳有缠丝、蚕丝、蚕闭、残字门、化门等不同称谓。缠丝拳的缠法据于系传人钱鼎文《道门缠丝》一书中写到:“缠丝术法有六类,手缠丝,臂缠丝,腰缠丝,腿缠丝,走缠丝,组合缠丝是也。简言之,手缠丝有顺逆出入四种诸法;臂缠丝有横、立、平配顺逆六种诸法;腰缠丝有左右配上下四法;腿缠丝与臂缠丝相若;走缠丝、以其走也,旋身进退、起伏穿插、游走诱敌致其背势之道。”其动作包含曲伸、回环、平衡、跳跃、翻腾、跌扑等。
缠丝拳有纯阳手、阴阳手、纯阴手之分,现以纯阳手为主。纯阳手以先发制人为指导思想,主张“消灭敌人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法”,一般先手出击。不招不架,只是一下,拗门缠丝多次打法,有纯阳六字道其术:残、截、冷、弹、抖、钻。 阴阳手多为后发制人的手法,主张“问听拿放哼哈间,三回九转一式全”,一般后手出击。敌不动,己不动;敌微动,己已动,后发先至。 纯阴手是缠丝技法炉火纯青后反朴归真的表现,一般非数十年执着不懈的纯功不可。缠门历代宗师皆有会其玄奥者,亦有阴阳六字道其精微:敬、惊、径、擎、紧、切也。
三、徒手套路
1、缠丝拳 2、蚕丝拳 3、缠丝 4、缠丝掌
5、缠丝十二手 6、缠丝烈马拳 7、缠丝连环拳
8、缠丝盘龙拳 9、红缠三十手 10、缠尾真绝
11、八步缠丝 12、六合缠丝 13、十二闭门拳法
14、大栋桩 15、小栋桩 16 十四手
17、翻连环 18、九子连环捶 19、平桩 20、六肘
21、肘桩 22、三十六肘 23、三十六团手 等
五十八路
四、器械套路
1、子午单刀 2、凤尾钻花刀 4、回马双头枪
4、虎头枪 5、梅花七星剑 6、三拦棍 7子午棍
8、扭丝盘龙鞭枪棍 9、南阳大刀 10、子午双刀
11、双锏 12、流星锤
五、对练套路:二人对练
六、练功方法
1、达摩易筋经 2、打沙袋 3、搓筷子 4、打桩
5、练桩 6、练功十八法 7、打吊包、抓包、啄围包
8、打草龙桩 9、扭绳法 10、八郎筒 11、插豆沙盆
12、十二段锦
七、技击项目
小手擒拿连环打,巴手缠子分高下;
闭手关阴复关阳,斗挂撩阴面鼻牙;
外肘颈项内肘喉,反挂前后内如麻;
引是少林真妙诀,留与豪杰走天涯。
八、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
(一)主要代表作品
缠丝拳作为内家拳传到近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,有着丰富而完善的思想。它既经历了市井白丁纯正古朴地参悟,也赢得了武林儒士的文化蕴养,在荣昌缠门中流传较广的经典性文献为四代名手龙嗣顺著的《缠丝术法》,六代名师蔡德泉留下的《蔡氏家秘》,唐新知撰写的《缠打心得》,七代名手张宏斌著的《缠门三字经》,钱鼎文著述的《道门缠丝》以及蒋远武整理的《缠门打经》,都从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缠丝拳的思想和内容。
(二)练功工具
1、木桩 2、沙袋 3、沙盆 4、刀 5、枪
6、剑 7、棍 8、锤 9、锏
(三)传承谱系
第一代:姚玉堂1862~1944
第二代:于天沛1904~1996
第三代:邱延良1948~
第四代:邹朝文1966~
九、基本特征
此门以缠绕化解为本。“蚕”即行拳如蚕之吐丝,连绵不断,“闭”即应敌时紧封敌手。以中桩为主,高低桩兼有,多手上动作(用腿较少)。要求步稳势猛,招式多变,用劲柔中寓刚,圆化闪躲,引进落空,缠化脆沉,短小精悍,朴实致用,连贯自然。脚踩不丁不作,进退滚跌,步活桩稳。手法多变,善用巴、拦、斗、挂、提、挑、领、翻、勾、棱,斩等,扒裹缠擒。行拳时手法上讲究举手七发,一发三响,以手缠手;有桥桥上过,无桥架桥过;以短制长,连续不断。出拳不宜直,技法上讲身正仄肩,含胸拔背,沉肩坠肘;功架紧凑,封闭缠拿,偷点伶俐。
缠丝拳作为一项具有完整意识形态的传统竞技体育活动,涵容了中国古典哲学、论理学、美学、医学、兵学等传统文化的精髓,以其独特的技击美、节奏美、劲力美、形神美、动作美等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范畴,反映了东方古典艺术的神韵,更以“仁”与“和谐”的武德思想形象而执着地丰富着中华传统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