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万灵镇历史悠远。据史料记载,古“巴国” 曾在这里设置过哨所,屯戍过军队,修筑过城墙,并初具规模。南宋时万灵设置漕运码头,成为川西的物资集散地。清朝几位皇帝乘船来此巡视游览,因此,万灵古镇留下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迹和古建筑,也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。
“太平门”是万灵古镇四大城门之首。因其守护着整个镇的政治中心,自宋朝始,就一直没有变动过,因此,万灵镇的城门按过去的数法是以“太平门”为首,依序按反时针方向绕城墙一周。
“太平门”就在漕运码头边。下船登上八十四梯石阶,从“太平门”进街,有赵家祠堂、尔雅书院、还有不少会馆、商业场等镇上的繁华场所。万灵镇开埠,宋朝就在这里设立了漕运码头,运送朝廷需要的大足龙水镇制造的兵器,当地出产的宫廷贡品如蜂蜜等物资,以及宫廷美容用的花粉,都要通过这个码头转运进入长江,再运送到京城,及全国各地。
太平门原名东门,之所以改为太平门,缘于一段悲烈的故事。
清咸丰年间,万灵镇有两位血气方刚的后生,叫赵高、赵明(据说,他俩还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裔)。他俩身强力壮,常在劳动之余习拳练武,还独创了缠丝拳。那年听说穷苦人的队伍太平军打到了万灵,就召集几十名青年投奔太平军,归附在来王陆顺的部队中,参加了攻打大足朱溪镇的战斗。仗打得异常激烈,一直进行了三天三夜。战士们奋力拼杀,以一挡十,但终究挡不住越来越多的清兵,来王只得率部向宝顶山方向撤退。
在这场鏖战中,赵高、赵明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。战斗中他们救起来王身边身负重伤的卫队长,决计暂时隐蔽起来,等找到来王再作打算。他俩把卫队长背回万灵赵家祠堂养伤,同时派人去找来王。在他俩的悉心照料下,卫队长的伤势渐渐好转。这时派出去的人也带回一个好消息,来王所部将士正在休整,下一步准备攻打大足县城,来王要卫队长养好伤后与赵高、赵明组织一支人马去参加战斗。
赵高、赵明和卫队长立即招募200多兵勇日夜操练,准备大战一场。
不料,这一切被镇里一个大财主告密。这个大财主以前和赵姓人有过积怨,怀恨在心。时任巡抚李云霄大惊,急令总兵刘大武领着大批清兵前来“剿匪”。
事态急变,赵高、赵明率部奋起反抗,依靠有利地形暂时把清军扼制在桥上,使乡亲们安全向镇里转移。卫队长断后,为关上城门,他只身一人在城门处挡住清兵,不幸壮烈牺牲!面对城内千多人的性命和城外团团围住的清兵,赵高、赵明心如火煎,焦急万分,一筹莫展……
危急时刻,城外突然射进一支箭来,正落在赵家祠堂大院里,上面带着字条,写着“刘大武已调集土炮数门,明日轰墙攻城,请速突围,族亲赵恒生具”。原来,这是位姓赵的官兵不忍同姓族人受屠,用此法冒死告知!
赵高是个聪明之人,他终于想出了好办法。黄昏时分,他带领人马佯冲了好几次,给清兵造成东突的假象。刘大武果然上当。他认为城里人要从东门突围逃命,就加强了东门的防守,除南大门兵力不变外,从西门调集重兵把住东门。
第二天四更时,清兵正困,突然东门又响起一片嘶杀声,赵明带着不少人冲杀出来。刘大武慌忙叫人准备土炮轰炸东大门,又亲自到东门督战。殊不知,这恰恰中了赵高的“声东击西”之计……赵高带着城里的老弱妇孺,冲出西门,几经浴血拼杀,终于拼出一条生路,乘船顺流而下,向着安全的地方驶去。而此时的东门,赵明他们正和密密麻麻的清兵杀得难解难分。忽然城墙“轰隆、轰隆”地一阵山崩地裂的声响,土炮轰开了东大门,又有许多清兵蜂涌而入,赵明他们两面受敌,最后全部殉身于乱刀之下……
清兵撤走后,赵高带领乡亲们又回到了万灵。惨遭清军血冼的万灵镇,已是满目疮痍,破烂不堪,赵高带着乡亲们从古井里清理出整整八十三颗人头。惨无人道的清军把万灵冼劫一空后还不罢休,又把赵明等人的八十三颗人头填入井中,用巨石压住!乡亲们悲痛万分,收殓好殉难的烈士,把他们从东门抬出去安葬,祭告这些英魂!
此后,万灵镇人民重新修复了损坏的城墙,把东门改名为“太平门”。婚娶从西门进,丧葬从东门出,后来它形成了一种风俗,在万灵镇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。
(执笔:胡晓熙)